2025-9-19 1:43:54

 

  

Google

扬子晚报杯作文竞赛优秀...

2009年太原中考满分...

2009年重庆市中考满...

2009年中考满分作文...

2009年济南省中考满...

2009年中考满分作文...

话说三国

 
《三国演义》是我国的我国四大名著之一,它由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所写,是我国小说史上最著名最杰出的章回体历史小说。

在罗贯中成书前,“三国故事”已经广为流传,连儿童也极为熟悉。随着市民文艺的发展,宋代已有专门说三国故事的说书人,当时被称为“说三分”。罗贯中在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又依据陈寿的《三国志》及裴松之注中所征引得资料,经过巨大的创作劳动,写成了这部规模宏伟的巨著。

《三国演义》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写起,到西晋泰康元年三国统一为止,描写了90余年的重大历史事件级历史人物的活动,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,形象的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的历史时代,生动的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、尔虞我诈、相互勾结又互相争夺的关系。在它描写的曹操,刘备,孙权三个政治集团中,曹、刘两个集团是主要对立面,而刘备集团则处于中心地位。曹操和刘备是一组对立的艺术形象,曹操的奸诈、凶残与刘备的宽厚、仁慈形成鲜明对比,正如刘备所言:“曹以急,吾以宽;曹以暴,吾以仁;曹以谲;吾以忠;每与操相反。”如果说曹操是大奸大恶的权臣典型,刘备是仁君的典型,那么诸葛亮是贤相的典型,智慧的化身。他的智慧在书中则被描写成神机妙算。所谓神机妙算,剥去其神秘的外衣,无非是诸葛亮在斗争中,能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,从而取得预期的效果。草船借箭的成功,是因为掌握了长江冬季气候的变化;空城计的成功,则是利用了司马懿的多疑的心理特征。诸葛亮的形象比起曹操、刘备来更富有明间传说色彩。

《三国志》是以曹魏为“正统”,所以曹操的转称为《武帝记》,而刘备的转称为《先主转》孙权的转称为《吴主转》。这是因为《三国志》的作者陈寿是晋代人,晋是受魏禅让的,晋继位于魏,所以奉魏为正统。虽然如此,陈寿对三国人物的评价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,如评价曹操是“非常之人,超市之杰”评价刘备是“有高祖之风,英雄之器”,评价孙权是“有勾践之奇,英人之杰”。但《三国演义》把曹操写得如此奸恶也非面壁虚构,他的材料多来源于裴松之注引诸书及《世语新说》及其注。另外,也应看到《三国演义》变《三国志》以曹魏为正统,而改为以蜀汉为正统,除了刘备是汉中王靖王之后这一因素外还有复杂的历史原因。总而言之它与民间说艺人有关,也与宋元两代的名族关系和政治形势有关。“拥刘反曹”倾向是历史形成的,它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过程。这种倾向在北宋后期已经初步形成。据苏轼的《东坡志林》说“王彭尝云:涂巷中小儿薄劣,其家所厌苦,辄与钱,令聚坐听说古话。至说‘三国事’,闻刘备败,颦蹙,有出泣者;闻曹操败,即喜唱快。”这说明在北宋时,拥刘反曹的倾向性,在说三国故事的讲史话本中已经很鲜明。到了元代,由于蒙古族入主中原,元朝的统治者对于汉人实行高压政策,人心思汉,这又为“三国故事”或“三国戏”的拥刘反曹倾向提供了现实的土壤。《三国演义》的拥刘反曹倾向非罗贯中的独创。这种倾向虽然带有封建正统思想,但在历史上是起过进步作用的,应当历史的看。

《三国演义》的主题倾向是歌颂“仁君”、“贤相”的对此又怎么看呢?“仁君”、“贤相”是儒家所赞扬和标榜的,它与“仁政”有密切的关系《三国演义》有不少艺术虚构,两者不仅基本结构的框架不同,描写手段也不同。历史小说不同于历史巨著,它不能呆板地推演史籍,必然有所增删,有所取舍。书中数百名人物,都在史书上可以找到,但也有个别人物是不见于史书的,如貂蝉,属于虚构的人物。助于小说的情节与人物的行事,虚构的成分就更多了。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《三国演义》是“七实三虚”,这个估算大体不错。

《三国演义》中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,在它所描绘的人物画廊中,除以上言及的三个中心人物外,关羽、张飞、赵云、孙权、周瑜、鲁肃等,都是栩栩如生的。小说又长于战阵描写,像赤壁之战,从战前的准备和运筹策划,写到战争的过程及战后的余波,前后用了八回的文字,紧张的场面时见悠闲的插曲,有详有略,有虚有实,波澜起伏,摇曳生姿,在古典小说中是不常见的。

《三国演义》不仅过去产生过巨大的影响,广泛流传于海内外,而且在今天和以后,还会产生较大的影响,《三国演义》中既有民主性的精华,也不可避免的会有封建性的糟粕。如“玉泉山关公显圣”、“诸葛亮五丈原禳星”、于吉、左慈 “兴妖作法”、“定军山诸葛显圣”等都有封建迷信的描写,是应批判的糟粕。对于《三国演义》所宣扬的忠、孝、节、义,特别是义,在今天还会对少数青少年有一定的影响。我们提倡见义勇为,大义灭亲,却不赞成为小集体的利益而讲究“哥儿们”义气,这是众多的青少年们应当注意的。

至于对《三国演义》我们应当适当的借鉴其精华部分,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,理性地去接受。


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发表于:2014-1-14  被阅:556次

申明此文章源于作者不详,若有侵权,请与我们联系。

    法律申明 - 联系方式 - 用户注册 - 证书查询 - 预约服务 - 加入收藏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名师家教网版权所有
Copyright  2000-2028, All Rights Reserved.管理登录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    

咨询服务 关闭
咨询服务 关闭